2022/10/24
我們與金融危機的距離,可能比想像的還近。
債券市場正在經歷幾十年來最大的動盪,而這一次,看來很難收尾,各國政府現在的動作,都是在買時間期望其他地方先爆出問題罷了。
為何債市面臨流動性枯竭的問題?其實理由很多,但最核心的,依然是通膨難以壓制的結果。為了壓制通膨,各國央行都必須持續升息(或以貶值為代價堅持不升),這當然導致債券價格的下跌,而誰會想要買一個在持續跌價的商品?此是其一。
其二,市場上原本主要的債券買家,今年大都承擔了鉅額虧損。長期低利率數十年的結果,金融機構都習慣了用槓桿來玩債券型產品,而出來混的遲早要還,以前用槓桿多賺的利潤,今年全數連本帶利吐回去。就以國內為例好了,許多壽險公司現在都必須增資或修改會計準則,不然淨值已經變成零或負數;就算手上部位撐著不賣,他們也沒有子彈可以繼續加碼。
結果,聯準會疫情以來印了四兆左右的資金,現在才收個2000億市場就開始有“流動性危機”? 基本上都是過度槓桿造成的效果。
地緣與政治問題我們姑且不談,但光就上面的問題就導致各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;英國養老金事件就是個近期的範例:在市場缺乏流動性的狀況下,某些機構忽然需要變現的賣單,就可能導致債券市場價格的大幅下殺。即便是體質最好的美國市場,葉倫也出來警告流動性問題,於是乎,大家又開始期望聯準會轉向了。
聯準會也很剛好的,透過各種管道告訴大家‘’升息幅度終會縮小‘’,於是市場大漲慶祝。
但,聯準會能做的跟能說的,其實也就“只有”升息幅度終將縮小而已;同時,這也不是個什麼特別意外的事情,原本點陣圖就告訴大家明年第一季再升個幾碼之後升息就會暫停,這幾天的訊息,跟原本的市場猜測也沒有甚麼不同,只是聯準會“說出來了”。
老鮑在去年底連任之後,基本上任期五年,過程中沒有被換掉的壓力;在第一個任期經歷政策反覆、錯估形勢、無能預料到通膨等種種責難之後,第二個任期的成果就是他的歷史評價了。其實目前看來他對自己的歷史定位選擇很清楚,就是期望成為第二個Paul Volcker:壓制通膨並奠定未來十年榮景的基礎。在這種狀況下,預期聯準會轉向,我個人還是覺得機會很低。“升息終將趨緩”沒錯,但好像terminal rate 還是會被提高到5.0%-5.5%的水準、每個月也還是維持接近1000億的縮表…… 所以這句話改變了什麼呢?
至於美國出現流動性問題怎麼辦?艦長倒不是太擔心這點…. 不是美國不會出問題,而是在美國出現問題之前,這個問題就應該會先在其他國家爆發了 😅
人道走廊看來又會再開幾天,但只要核心問題尚未看到解決的徵兆,搖頭派對就不會維持太久。